|
关于赵云拒婚,也想插一句嘴。
1,首先我们应该在当时的背景下读书,遵照当时的人文理念。也许在现代人看来,寡妇再嫁根本就是天经地义,异姓兄弟可以等同于酒肉朋友。但在那个时代的人的心目中,这或者就是完全不可接受的。罗贯中在这里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,我以为,正是作者在着力刻画子龙的形象,正气凌然,大是大非面前,“心如铁石”。别忘了,樊氏有倾国倾城之色,赵范又许以数十万嫁资,一镇太守的背景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无视的,更何况自己又身处危地……这种时候能断然做出选择,非大丈夫不能为也!并且赵云马上察觉了对方的异样,果断采取了措施,在对方来不及布置之前脱身而去。这说明了赵云虽然“微醉”,但判断力还是很清晰的。
2,后文赵云说得很清楚,“赵范之兄, 曾在乡中有一面之交, 今娶其妻, 惹人唾骂, 一也;其妇再嫁,使失其大节,二也;赵范初降,其心不可测,三也。主公新定江、汉,枕席未安,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政, 四也。”三、四两条,正是说明了赵云的智慧(这个判断后来也得到了刘备和孔明的认可)。赵范欲和赵云结亲,明显是政治婚姻。赵云的拒绝,等于断了赵范想“傍大腿”的念头,也等于宣告了赵范在刘备集团里面政治生命的前途。所以赵范马上就想反悔。无论赵云说话是婉转客气,还是不留情面,想来都差不多。做到太守这个级别了,难道会因为酒桌上的话而轻率的做出事关性命存亡的选择?赵云的行为,等于是直接逼出了赵范的原形。之后更毫不留情的斩其羽翼(陈应、鲍隆)。该放的时候放,该杀的时候杀,赵云这一仗可以说是打得相当漂亮。所以虽然刘备依然让赵范为桂阳太守,但明显,“今日大事已定”,赵范再无为祸之力。 |
|